春不老
“春不老”為芥菜的一種,其色如墨,葉片較芥為小,有茸毛,柄具翹狹,葉莖肥大如菘,呈羽狀或不整齊羽狀分裂。肉質(zhì)緊密,葉片辛香濃烈。八、九月份種下,初春收割。因為耐得住嚴寒,越年開春也不會被凍死,故有“春不老”之雅名。
明代王世懋《學圃雜疏·蔬疏》:“芥多種,以春不老為第一。”清代汪灝等所編《廣群芳譜》:“四明有菜名雪里蕻,雪深,諸菜凍損,此菜獨青。”像其他的芥菜一樣,春不老有麻辣味和刺鼻感。
把“春不老”整棵用刀砍下,用竹簸箕挑到河邊,除去黃葉,逐一掰開菜幫洗凈后,挑回家晾曬在竹竿上,有的一根竹叉上晾曬了好幾層,沉甸甸的;也可掛在觸手可攀的樹枝上,一棵棵“春不老”掛著上面,晃悠悠的,滿樹都是,仿佛是圣誕節(jié)中的彩樹一般。這樣晾曬三四天后,整棵菜曬得蔫不拉耷,就可以做成不同的美食。一般分兩種做法,一種是將整棵的“春不老”放在木盆中,加上食鹽,不停地輕輕搓揉,直至搓出“春不老”菜葉的汁水,才算好了。在搓揉的過程中,那股辛辣的刺激氣味很沖,往往眼睛都難以睜開。等全部都搓上鹽以后,層疊碼放木盆中,上面覆蓋上薄膜,過上一晚之后,從木盆中起出,抖去上面附著的食鹽,放在木甑上,入灶臺上蒸熟。隨著蒸汽的上升,頓時滿屋香氣。濃郁的香味彌漫在村莊上空,大家就知道哪家在蒸“春不老”鹽菜了。蒸熟后的“春不老”掛在竹篙上,直至曬干為止。曬干后的“春不老”便于儲存,這種干菜最適合做成扣肉了。將“春不老”鹽菜用剪刀剪成一小段后,放在溫水中略微的泡一會。拌入佐料后,上面碼上一層五花肉,入蒸籠上蒸熟。出籠后,香氣撲鼻。五花肉融入吸收了“春不老”的香味,肥而不膩。而下面的“春不老”鹽菜吸收了肉汁,變得尤為潤澤芳香,很是能下飯。
另一種做法是將晾蔫了的“春不老”細刀切碎,加入食鹽充分拌勻后,裝入陶壇中,壓實后密封好,移至陰暗通風處。半個余月,就可啟壇食用。擠去多余的鹵水,但不要下水沖洗,這樣會把菜汁里的原味洗掉。可放入肉末,加入辣椒、青豆或鮮竹筍同炒,入嘴脆嫩酸辣,鮮香味美,味道極佳,風味獨特,開胃下飯。
“春不老”耐寒不懼風霜,就是大雪覆蓋,依然翠綠如故。不但精神可嘉,而且把它制作成風味各色的美食,也令無數(shù)的食客垂涎,怪不得清初文學家譚吉璁與友人泛舟嘉興南湖時,要帶上這樣一壇“春不老”腌菜,以此佐酒下飯。他并在《鴛湖棹歌》中寫出“甕菜但攜春不老,匏尊莫問夜何其”的美妙詩句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