玳瑁
玳瑁,脊椎動物,爬行綱,海龜科。一般長約0.6米,大者可達1.6米。頭頂有兩對前額鱗,上頜鉤曲。背面的角質(zhì)板覆瓦狀排列,表面光滑,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。四肢呈鰭足狀。尾短小,通常不露出甲外。性強暴,以魚、軟體動物、海藻為食。產(chǎn)于黃海、南海、東海及熱帶、亞熱帶沿海。卵可食;角質(zhì)板可制眼鏡框或裝飾品;甲片可入藥。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。
玳瑁鏻片花紋晶瑩剔透,高貴典雅,是萬年不朽,是裝飾收藏之極品。玳瑁有劇毒不能食用,但作藥用,其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比犀角,是名貴中藥,有清熱、解毒鎮(zhèn)驚,降壓之奇效。 玳瑁作飾品的原料取自其背部的鱗甲,系有機物。成年玳瑁的甲殼是鮮艷的黃褐色。此類飾品易蛀,清代晚期以前制作的玳瑁器至今已很難見到。而今玳瑁屬珍稀保護動物,禁止捕獵。
玳瑁,自古以來深得歷代貴族或商賈富客之寵愛,被視為傳世之寶,是萬壽無疆之象征,玳瑁的背甲可以用來制作精美的裝飾品,漢代的著名詩篇《孔雀東南飛》中就有“足下躡絲履,頭上玳瑁光”的詩句。我國在廣東省建立的惠東港口自然保護區(qū)就是以保護玳瑁、綠海龜?shù)群}敒橹鳌H缣拼饰鋭t天就用玳瑁制作梳子、扇子、琴板、發(fā)夾,乃至整個玳瑁標本。現(xiàn)博物館還收藏展出她們用過的玳瑁制品。玳瑁角質(zhì),有“海金”之譽,自古被視為祥瑞,幸福之物,代表高貴、神圣,是您理想的物超所值的收藏,是你身價百倍的象征。
其物質(zhì)成分與動物角質(zhì)相似,但完全沒有礦物質(zhì),并比角質(zhì)堅硬得多,少纖維質(zhì),脆性稍大,具油脂-蠟狀光澤、呈半透明-微透明的黃色底色上點綴富麗的褐色斑點。硬度2.5,相對密度1.29,折射率1.55,為非晶質(zhì),可在沸水溫度下變軟和粘合。高溫會使其變暗,能受硝酸侵蝕,但不與鹽酸反應。顯微鏡下有斑紋結構,并見由許多圓點構成的褐斑。點愈密,色愈深,是其重要的鑒定特征。在紫外下,較澄明及較黃部由13塊分行排列的甲片構成,并按其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稱。成年龜?shù)拿繅K甲片約20厘米×30厘米,重250克左右。
本品為近圓形、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,長10~20厘米,厚1.5~3毫米。邊緣較薄,中央稍厚。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。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,平滑而有光澤;內(nèi)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,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。質(zhì)堅韌,不易折斷,斷面角質(zhì)。氣無。以片厚、花紋明顯、半透明者為佳。
氣味: (甲)甘、寒、無毒。
性味:甘寒,平肝鎮(zhèn)心,神昏痙厥,熱毒能清。
用量:二錢至四錢。
譯注:玳瑁味甘,性寒。有鎮(zhèn)心安神、平肝熄風的作用,可用于溫熱病的壯熱神昏、說胡話,以及小兒驚風、神昏痙厥抽搐等癥。此外,本品還用于熱毒癰腫及痘瘡內(nèi)陷,有清熱解毒功效。
主治:
1、預解痘毒。用生玳瑁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,和勻,取半合溫服。一天服三次。在痘瘡流行時服此,病未發(fā)則內(nèi)消,病已發(fā)則減輕。
2、痘瘡黑陷(乃心熱血凝所致)。用生玳瑁,生犀角,同磨汁一俁,加豬心血少許、紫草湯五匙,和勻溫服。
3、鋟風目淚(乃心腎虛熱所致)用生青玳瑁、羚羊角各一兩,石燕子一雙,共研為末,每服一錢,薄荷湯送下。一天服一次。
來源:
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.背部的甲片。全年均可捕捉。將玳瑁倒懸,用沸醋潑之,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,去掉殘肉,洗凈即得。
用法用量: 1~3錢。多入丸、散劑用。
選方:
①治急風及中惡,不識人,面青,四肢逆冷:生玳瑁五兩(搗羅為末),安息香五兩(用酒煮似糊,用絹濾去滓),朱砂二兩(細研,水飛過),雄黃半兩(細研),琥珀一兩(細研),麝香一兩(細研),龍腦一錢(細研)。上藥都研令勻,以安息香糊和丸,如雞頭實大。用童子小便三合,生姜自然汁半合,相合暖過,不計時候,研下三丸。(《圣惠方》玳瑁丸)
②治中風不語,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:瑇瑁(鎊)、丹砂(研)、雄黃(研)、白芥子各半兩,麝香(研)一分。上五味,搗羅為末,再同研勻,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,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,溫童子小便下,不拘時候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玳瑁丸)
③治痘瘡黑陷,乃心熱血凝也:生玳瑁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。入豬心血少許,紫草湯五匙,和勻溫服。(《痘疹論》)
④預解痘毒,遇行時服此,未發(fā)內(nèi)消,已發(fā)稀少:生玳瑁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。和勻;溫服半臺,日三服。(《靈苑方》)
⑤治迎風目淚,乃心腎虛熱也:生碡瑁、羚羊角各一兩,石燕子一雙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薄荷湯下,日一服。(《飛鴻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