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视频在线播放,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|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搬运

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>> 健康教育 >> 用藥指南

番瀉葉

責(zé)任編輯:梅州市第二中醫(yī)醫(yī)院 發(fā)布時(shí)間:2014-12-16 08:00:00 瀏覽次數(shù):

  【中藥名】番瀉葉 fanxieye

  【別名】旃那葉、瀉葉、泡竹葉。

  【英文名】Sennae Folium。

  【來源】豆科植物狹葉番瀉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葉番瀉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葉。

 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狹葉番瀉:小灌木,高達(dá)1米。葉為羽狀復(fù)葉,具5~8對小葉,小葉具短柄。小葉片披針形,長23~46毫米,寬3.5~9毫米,先端漸尖,基部稍不對稱,兩面疏被毛近無毛,托葉卵狀披針形,長2~4毫米。總狀花序腋生,生花6~14朵,萼片5,長卵形,不等大,花瓣5,黃色,倒卵形,下面2瓣較大,雄蕊10,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,中部4枚等長,下部3枚身下彎曲,花藥略呈四方形,基部箭形,雌蕊彎曲呈鐮刀狀,子房具柄,疏被毛。莢果呈扁平長方形,長4~6厘米,寬1~1.7厘米,幼時(shí)疏被白毛,后漸脫落。種子4~7,略呈長方形而扁。花期9~12月,果期翌年3月。尖葉番瀉:形態(tài)與狹葉番瀉相似,主要不同點(diǎn):小葉4~8對,小葉片長卵圓形,長1.3~1.7厘米,寬0.7~1.4厘米,先端急尖或月棘尖,葉基不對稱,全緣,兩面均有細(xì)短毛茸。夾果較寬,寬2~2.5厘米,先端尖突微小,不顯,含種子6~7粒。

  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原產(chǎn)于東非。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大量栽培。我國云南也有小量引種栽培。

  【采收加工】春季花開時(shí)采收,除去泥沙,曬干。

  【藥材性狀】狹葉番瀉: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1.5~5cm,寬0.4~2cm,葉端急尖,葉基稍不對稱,全緣。上表面黃綠色,下表面淺黃綠色,無毛或近無毛,葉脈稍隆起。革質(zhì)。氣微弱而特異,味微苦,稍有黏性。尖葉番瀉:呈披針形或長卵形,略卷曲,葉端短尖或微突,葉基不對稱,兩面均有細(xì)短毛茸。

  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寒,味甘、苦。歸大腸經(jīng)。

  【功效與作用】瀉熱行滯,通便,利水。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潤下藥。

  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2~6克,后下,或開水泡服。治療熱結(jié)積滯,便秘腹痛,水腫脹滿。

  【主要成分】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、B C、D,大黃酚,大黃素,大黃素甲醚,3-甲基-8-申氧基-2-乙酰基-1,6-萘二酚-6-O-β-D-葡萄糖甙,小葉中含山奈酚。尖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、B、C、D,大黃素,大黃素甲醚,大黃酚。嫩葉中含山奈酚。此外,同屬植物耳葉番瀉葉含花白甙,樹皮含多酚氧化酶。

  【使用禁忌】孕婦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