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
【中藥名】甘草 gancao
【別名】蜜甘、甜甘草、國老。
【英文名】Radix Rhizoma Glycyrrhizae。
【來源】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、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.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. 的干燥根及根莖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圓柱狀,多橫走;主根甚長,粗大,外皮紅棕色。莖直立,稍帶木質(zhì),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。總狀花序腋生,花密集,花萼鐘狀,花冠淡紫堇色,旗瓣大,雄蕊10枚,9枚基部連合。莢果扁平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向陽干燥的棕鈣土及含鹽分較少、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鈣質(zhì)草原。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、甘肅、新疆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趁濕切去莖基、串條、枝杈、須根等,放干燥處風干。亦有將外面栓皮削去者,稱為粉甘草。
【藥材性狀】長圓柱形,表面紅棕色、暗棕色或灰褐色,有明顯的皺紋、溝紋及橫長皮孔。質(zhì)堅實而重,斷面黃白色,有粉性,橫切面形成層呈棕色環(huán)狀,常有裂隙,木質(zhì)部淺黃色,有時呈偏心性。根莖表面有芽痕,橫切面中心有髓。氣微,味甚甜而特殊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平,味甘。歸心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、肺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補脾益氣、止咳祛痰、緩急定痛、調(diào)和藥性。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1.5~9克,治療脾胃虛弱、中氣不足、咳嗽氣喘、癰疽瘡毒、腹中攣急作痛、緩和藥物烈性、解藥毒。清熱應生用,補中宜炙用。實證中滿腹脹者忌服。
【主要成分】含三萜皂苷、黃酮、香豆素等。甘草有腎上腺皮質(zhì)激素作用,抗炎、抗過敏反應,抗癌,抗菌,抗病毒,防止動脈硬化,抗腦缺血,預防糖尿病并發(fā)癥等作用。
【使用禁忌】不宜與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