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胡索的傳說
責任編輯:梅州市第二中醫(yī)醫(yī)院 發(fā)布時間:2012-07-10 14:45:36 瀏覽次數(shù):
相傳,唐末年間,在浙江東陽有座青山叫作西門巖。有一天,一位老人上山采藥時,不慎失足翻落下山,昏迷不醒。兒孫們聞訊趕到,只見他鼻青眼腫,身上青一塊,紫一塊的。當老人蘇醒過來,自覺全身疼痛,動彈不得。他讓后輩挖出身旁野草的球莖,嚼食,并煎水服。過了幾天,疼痛即止,紅腫亦消,行走也自如了。兒孫們見此藥的功效如此神速,便問老人叫什么藥。答曰:“延胡索”。從此,延胡索就在這一帶應用開來,并逐漸傳至其他地方。
延胡索亦稱元胡、玄胡,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塊莖,其藥用價值頗高。《本草求真》中載:“延胡索,無論經(jīng)是血是氣,積而不散者,服此力能通達。以其性溫,則于氣血能行能暢;味辛則于氣血能潤能散,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。”《本草正義》云:“延胡索,能治內外上下氣血不宣之病,通滯散結,主一切肝胃胸腹諸痛。”《本草綱目》亦說“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,氣中血滯,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”。中醫(yī)認為,延胡索性辛、溫,味苦,既入血分,又入氣分,既能行血中之氣,又能行氣中之血。蓋氣郁則痛,血滯亦痛,氣行血活,通則不痛,故為活血利氣止痛之良藥。凡一身上下諸痛之屬于氣滯血瘀者,均可用之。還常用于治療婦女經(jīng)閉痛經(jīng)、腹中腫塊、產后血瘀腹痛以及疝氣作痛、跌打腫痛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