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视频在线播放,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|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搬运

經(jīng)典學(xué)習(xí)心得之柴胡桂枝干姜湯

責(zé)任編輯:梅州市第二中醫(yī)醫(yī)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11-22 10:55:49 瀏覽次數(shù):

柴胡桂枝干姜湯見于《傷寒論》第147條,原文為“傷寒五六日,已發(fā)汗而復(fù)下之,胸脅滿微結(jié)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。”

《傷寒論》中少陽為半表半里,是表里傳變的樞機,少陽為樞,不僅是表證傳里的樞機,也是三陽病傳入三陰的樞機。所以少陽病多有兼見證,如少陽兼表的柴胡桂枝湯證,少陽兼里實的大柴胡湯、柴胡加芒硝湯證。而柴胡桂枝干姜湯正是與大柴胡湯證相對的方劑,是少陽兼里虛寒之證。如此,則兼表兼里,里實里虛俱備,少陽為樞之意義才完美。仲景于146條論少陽兼表的柴胡桂枝湯,緊接著在147條論少陽傳入太陰的柴胡桂枝干姜湯證,劉渡舟在其《傷寒論十四講》中云:“用本方和解少陽兼治脾寒,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治胃實相互發(fā)明,可見少陽為病影響脾胃時,需分寒熱虛實不同而治之。”

胸脅滿微結(jié),但頭汗出,口渴,往來寒熱,心煩諸證,均為病在少陽,少陽樞機不利,膽熱郁于上所致;小便不利之因,一則少陽樞機不利,影響氣化,二則脾陽不足,津液轉(zhuǎn)輸不及所致;而不嘔則是少陽之邪轉(zhuǎn)入太陰,未影響胃腑之故。

對于柴胡桂枝干姜湯的應(yīng)用,劉渡舟在其《傷寒論十四講》中明確指出,本方“治膽熱脾寒,氣化不利,津液不滋所致腹脹、大便溏瀉、小便不利、口渴、心煩、或脅痛控背、手指發(fā)麻、脈弦而緩、舌淡苔白等證。”劉老應(yīng)用本方,則以口苦便溏為主證。既然是少陽兼太陰之證,當(dāng)然應(yīng)該有一個少陽主證,作為病在少陽的證據(jù),又有一個太陰主證,作為病在太陰的證據(jù),方能放膽使用本方。

劉渡舟判斷病在少陽,以口苦為準(zhǔn)。這也是他臨床應(yīng)用柴胡類方的主要依據(jù)。劉老曾經(jīng)說過,火之味苦,然他經(jīng)之火甚少口苦,惟肝膽之火,則多見口苦,故口苦反映少陽的邪熱有現(xiàn)實意義。所以張仲景把口苦作為《傷寒論》少陽病提綱證的第一證。便溏之證,是判斷太陰病的主要依據(jù)。《傷寒論》太陰病提綱為“太陰之為病,腹?jié)M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結(jié)硬。”突出了下利為重。所以陽明主闔,其大便秘結(jié)為實證,太陰主開,其大便作瀉而為虛證。

方中主要以柴胡、黃芩清利肝膽,以干姜、炙甘草溫補脾陽,而桂枝則有交通寒熱陰陽的作用。臨床應(yīng)用之時,便溏重者,重用干姜,而減輕黃芩用量;口苦重者,加重黃芩用量,而減少干姜用量。

謝愛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