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(yī)案(上胞下垂)
黃某,男,26歲,2016年3月26日初診。
病史摘要:復視2月余,右眼瞼下垂1月余。患者長期從事室外安全監(jiān)控系統安裝維護,起居飲食不定時,2月前突然出現復視,患者未予重視,1月余前出現右眼瞼下垂,右眼無法睜開,遂至梅州市人民醫(yī)院就診,診斷為:右動眼神經麻痹。經服藥治療無效,遂于2016年3月7日至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神經外科二區(qū)住院治療,診斷為:1、自發(fā)性頸動脈海綿竇瘺;2、右側動眼神經麻痹。經頸動脈海綿竇瘺栓塞術后出院。患者現仍復視,右眼瞼下垂,遂至我科就診。癥見:精神差,形體消瘦,面色無華,頭暈,輕微頭痛,復視,右眼上瞼下垂,無法睜眼,右眼見較多分泌物,納眠差。
檢查:右眼瞼下垂,右眼球外下位,右眼球內收受限,雙側瞳孔不等大,右側直徑約5mm,對光反射消失,左側2.5mm,對光反射靈敏,有復視。生理反射正常,病理反射未引出,腦膜刺激征陰性。舌淡,苔薄白,脈細。
中醫(yī)診斷:上胞下垂(脾虛氣弱);
西醫(yī)診斷:動眼神經麻痹。
治法:補腎健脾,益氣活血。
處方:1、針刺:取穴:百會、攢竹右、絲竹空右、陽白右、三陰交雙、足三里雙、合谷左。操作:毫針得氣后,用電針,疏密波,留針30分鐘。
2、中藥以補中益氣湯加減:
黃芪20g、黨參15g、炙甘草10g、升麻10g、
柴胡10g、橘皮10g、當歸10g、白術10g、
地龍10g
(三劑,清水煎至300ml,分兩次早晚溫服,日一劑。)
3、囑患者至眼科醫(yī)院自購復方樟柳堿注射液,復診時使用。
治療經過:
二診:2016年3月29日。
精神較前改善,形體消瘦,面色少華,頭暈減輕,右側頭部輕微頭痛,復視,右眼上瞼下垂,用力睜眼時可見右上瞼輕微上抬,仍無法張開,右眼部分泌物減少,右眼球外斜減輕,瞳孔稍大,納眠尚可,舌淡,苔薄白,脈細。
針灸在原方基礎上加:申脈雙、照海雙。操作:毫針得氣后,用電針疏密波,留針30分鐘。每日1次,共7日。
中藥守方,共七劑,日一劑。
并予復方樟柳堿注射液2ml于右側太陽穴,顳淺動脈搏動處旁皮下注射,每日1次。
三診:2016年4月6日
患者精神可,面色偏淡,無頭暈,右額部偶有輕微疼痛,復視減輕,行走時偏向一側減輕,右眼上瞼下垂減輕,用力睜眼時可見到瞳孔中間,右眼部分泌物減少,右眼球外斜減輕,活動改善,瞳孔較前縮小,大小約4mm,對光反射改善,納眠可,舌淡,苔薄白,脈弱。
患者經治療癥狀改善明顯,目前脾氣虛弱之象改善,中藥可暫停服藥,穴位見效守原方,繼續(xù)配合復方樟柳堿局部注射治療,共7天,每日一次。
四診:2016年4月14日
精神可,面色黃潤,無頭暈頭痛,輕微復視,行走時可走一直線,右眼瞼輕微下垂,無遮蓋瞳孔,右眼裂較左側稍小,右眼球輕微外斜,活動改善,可內轉,雙側瞳孔等大,對光反射靈敏,納眠可,二便調,舌淡紅,苔薄白,脈緩。
患者經治療已趨愈,囑其間隔治療,每周2次,并注意飲食作息。
按語:患者長期戶外工作,體能消耗大,加之飲食不規(guī)律,脾虛氣弱而發(fā)病。按中醫(yī)“五輪八廓”學說,目胞為肉輪,屬脾,故取肝脾腎足三陰經交會穴三陰交;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取手陽明經之合谷與足陽明經之足三里。三穴可健脾益氣,調補肝腎、養(yǎng)血榮筋。攢竹、絲竹空、陽白均位于眼上方,三穴合用可通絡活血,調和局部氣血而升提眼瞼。再加百會升提陽氣。患者二診時眼瞼上提改善較差,予加用申脈,照海穴。《靈樞·脈度》曰:“蹺脈者……屬目內眥,合于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氣并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”,故取八脈交會穴中陰蹺所通照海,陽蹺所通申脈,以調理眼的開合。復方樟柳堿太陽穴附近作皮下注射可加快眼缺血區(qū)循環(huán),緩解血管痙攣,改善眼區(qū)供血,有助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