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视频在线播放,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|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搬运

《內經(jīng)》“多針刺法”臨床應用

責任編輯:梅州市第二中醫(yī)醫(yī)院 發(fā)布時間:2018-09-10 15:44:23 瀏覽次數(shù):


多針刺法,是指在施術部位采用2支以上的毫針刺入,施以一定的手法以治療疾病的刺法。由于多針刺法在施術部位刺入的針數(shù)較多,刺激量較大,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環(huán)與組織營養(yǎng),促進了針刺感應的擴散與傳導,起到了行氣活血,疏通經(jīng)絡,扶正祛邪的作用,因此效果較一般刺法顯著。《內經(jīng)》中的“多針刺法”主要有傍針刺、齊刺、揚刺,下面淺談自己的臨床應用體會。


1、傍針刺

《靈樞·官針》“傍針刺者,直刺、傍刺各一,以治留痹久居也”。這種針法是先直刺一針,再在近傍斜向加刺一針。正傍配合而刺,故稱“傍針刺”。該法多用于壓痛明顯且固定不移,久久不愈的病癥。

臨床上如肱骨外上髁炎、肱骨內上髁炎、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,可采用此法治療,若得氣后加用溫針,能加強局部壓痛處的通經(jīng)活絡作用,療效更佳。又如:治療皮層性呃逆采用攢竹穴傍針刺療效顯著,具體刺法是:先從眉頭攢竹穴部位進針,針尖達到眉中眶上裂,左手拇指按壓針尖,使針身緊貼眼眶,右手持針捻轉36次,為一度手法;再從陽白穴進一針,使針尖向下到眉中眶上裂,與第一針尖相遇,左手拇指壓按針尖,使針尖緊貼眶上裂,右手持針捻轉36次,為一度手法。一般二針各行2度手法后出針。再如:對慢性腰腿痛,取環(huán)跳穴,直刺一針,傍開0.5寸處斜刺一針,兩針尖會于一處,深3寸許,施小幅度捻轉提插,針感可上傳腰部,下達足外側,立獲顯效。對腦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癱,可取肩髃 、曲池、環(huán)跳、足三里,用傍針刺法,療效優(yōu)于其他刺法。


2、齊刺

《靈樞·官針》“齊刺者,直入一,傍入二,以治寒氣小深者。或曰三刺,三刺者,治痹氣小深者也”。這種針法是正中先刺一針,傍邊再刺二針,三針齊用,故名齊刺。齊刺三針集合,又稱三刺,適用于治療病變范圍較小而部位較深的痹痛等癥。

臨床上常用治肩周炎、肱三頭肌長頭肌腱炎、崗上肌炎、坐骨神經(jīng)痛、臀上皮神經(jīng)損傷等痛點小而固定者。操作時宜找準痛點,直刺入一針,捻轉提針,得氣后留針再從兩旁向病所各刺入一針,得氣后留針30分鐘。如肩周炎,病程較長,肩關節(jié)向前后活動障礙明顯,肩關節(jié)前后有明顯壓痛,其壓痛點或在經(jīng)穴上(肩貞、肩內陵、臑俞、天宗)或在經(jīng)穴附近及其他位置,說明肩關節(jié)部、肩胛部肌肉層之間有粘連,故治宜疏緩筋脈,以解除粘連。因此,其壓痛點上就可施以齊刺之法,垂直刺一針,旁各刺一針,共三針刺之。同時在手法上也可以上下提插,以減輕局部組織的粘連,類同于此的還有頸、腰椎病、腰突癥、梨狀肌損傷,頸、腰骶部深層肌肉的損傷等,其原發(fā)灶范圍不大,病位較深,可用齊刺法治療。

臨床應用時既可一穴三針,又可臨近三穴相配,如取督脈經(jīng)穴和夾脊穴、足太陽經(jīng)背部穴相配;任脈經(jīng)穴和腹部腎經(jīng)穴或胃經(jīng)穴相配。亦可同經(jīng)一穴為主上下相近穴相配,如寒濕腰痛取命門與十四夾脊,心絞痛取至陽與第七夾脊,心律失常取神道與第五夾脊,哮喘病取大椎穴與定喘穴齊刺后加拔火罐,可立即緩解癥狀。


  3、揚刺

《靈樞·官針》:“揚刺者,正內(納)一,傍內(納)四而浮之,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”。這種針法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針,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淺刺一針,刺的部位較為分散,故稱揚刺。本法適用于寒氣淺而面積較大的痹癥。揚刺是一種類似梅花狀的刺法,針刺時正內一針刺入較深,傍四針可較淺,但務必使每根針下都得氣。
   臨床上治療腱鞘囊腫,可在囊腫的上下左右各平刺一針,再從囊腫隆起中央直刺一針至囊底。治慢性前列腺炎、尿潴留可先針中極,再以中極為中心四周各距0.5寸刺一針,得氣后持續(xù)捻轉數(shù)分鐘,多能一次見效。治頭項強痛,惡寒發(fā)熱,咳嗽哮喘,先針大椎穴,次針崇骨、陶道,再針定喘。治胃脘疼痛,嘔吐呃逆,納呆泄痢先針中脘,次針上脘、建里,再針梁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