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视频在线播放,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|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搬运

眩暈(椎動脈型頸椎病)診療方案

責任編輯:梅州市第二中醫(yī)醫(yī)院 發(fā)布時間:2018-03-06 16:05:53 瀏覽次數(shù):


眩暈是指病人所感到的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的主觀感覺,常伴有惡心、嘔吐、耳鳴和出汗等一系列癥狀。眩暈,又稱“頭眩”、“冒眩”、“風眩”等。“眩”:指眼花,眼黑。“暈”:指頭暈,旋轉。臨床上有輕重之分,輕者閉目即止,或如坐舟船,飄搖不定;重者兩眼昏花繚亂,視物不明,或旋搖不止,難于站立,昏昏欲倒,胸中泛泛,惡心嘔吐。

頸源性眩暈——椎動脈型頸椎病,此類型的頸椎病是以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?yōu)橹鳎俗兊慕M織和結構對頸部脊髓、神經(jīng)、血管和軟組織構成壓迫或刺激,從而引致椎-基底動脈系統(tǒng)缺血而出現(xiàn)眩暈、耳鳴、嘔吐、頭痛、視力障礙、猝倒等一系列癥狀。


一、病名

(一)中醫(yī)病名:眩暈。

(二)西醫(yī)病名:頸椎病(椎動脈型)。


二、診斷

(一)疾病診斷

1、中醫(yī)診斷標準

參照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1994年發(fā)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(yī)藥行業(yè)標準《中醫(yī)病證診斷療效標準》中眩暈的診斷標準。

①頭暈目眩,視物旋轉,輕者閉目即止,重者如坐車船,甚則仆倒。

②可伴惡心嘔吐,眼球震顫,耳鳴耳聾,汗出,面色蒼白等。

③起病較急,常反復發(fā)作,或逐漸加重。

2、西醫(yī)診斷標準

參照《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》中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。

①曾有猝倒發(fā)作史,并伴有頸性眩暈;

②旋頸征陽性;

③頸椎X線攝片、CT、MRI顯示椎間關節(jié)失穩(wěn),或鉤椎關節(jié)骨質增生,間隙變窄,椎間孔變小,椎間盤突出等;

④有“一過性、體位改變性眩暈”的特點;

⑤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,如、耳源性眩暈、眼源性眩暈、心腦血管疾病。


(二)證候診斷

1、風陽上擾證

眩暈耳鳴,頭痛且脹,易怒,失眠多夢,或面紅目赤,口苦,舌紅,苔黃,脈弦滑。

2、痰濁中阻證

頭重如裹,視物旋轉,胸悶作惡,嘔吐痰涎,苔白膩,脈弦滑。

3、氣血虧虛證

頭暈目眩,面色淡白,神倦乏力,心悸少寐,舌淡,苔薄白,脈弱。

4、肝腎陰虛證

眩暈久發(fā)不已,視力減退,少寐健忘,心煩口干,耳鳴,神倦乏力,腰酸膝軟,舌紅,苔薄,脈弦細。

5、痰瘀阻竅證

眩暈而頭重昏蒙,伴胸悶惡心,肢體麻木或刺痛,唇甲紫紺,肌膚甲錯,或皮膚如蟻行狀,或頭痛,舌質暗有瘀斑,苔薄白,脈滑或澀。


三、治療方案

(一)專科特色療法

1、針灸治療

主穴:百會、神庭、風府、大椎、風池雙、頸部華佗夾脊穴雙、內(nèi)關雙。

辨證配穴:1、風陽上擾:配合谷雙、太沖雙;2、痰濁中阻:配豐隆雙、太沖雙;3、氣血虧虛:配足三里雙、加艾灸中脘、氣海;5、肝腎陰虛:配太沖雙、太溪雙;6、痰瘀阻竅:配脾俞雙、膈俞雙。

操作:俯臥位,以上諸穴平補平瀉進針,選兩對穴位連G-6805型電針治療儀,連續(xù)波刺激,留針30分鐘。每日1次,10天為1療程。注意:風池穴針刺方向對準對側口角,華佗夾脊針刺方向斜向脊柱45度進針。

2、艾灸療法

選穴:以百會為主穴,配中脘、足三里、涌泉等穴位。

操作:壓灸百會穴:患者取坐位或臥位,先以萬花油適量涂抹于百會穴上,再用艾絨搓成黃豆大小般的艾柱直接灸,至患者有灼熱感時,取一截艾條用力壓熄艾柱,使熱力緩緩透進穴位并向四周放射,連灸3~5壯。或溫灸百會穴:患者取坐位或臥位,用溫灸盒裝上一段5~6cm的艾條,在近穴端點燃艾條,讓熱力緩緩滲進穴位及四周,持續(xù)燃燒約20分鐘左右,移去溫灸盒。其余穴位用艾條溫和灸。

3、磁圓梅針療法

主穴:病變夾脊穴,阿是穴。配穴:督脈神庭穴至大椎穴為第一線,膀胱經(jīng)通天穴至大杼穴為第二線。輕叩以上主穴、配穴3~5遍,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4、火罐療法

操作:頸肩背部用走罐法自上而下操作3~5遍,沿走罐方向留罐5~8罐,5~10分鐘取罐。療程:隔2日一次,5次一療程。

注意事項:注意保護皮膚、氣血虛弱者不宜。

5、酒醋療法或中藥封包療法

操作:予酒醋散或中藥封包熱敷頸部。皮膚疾患、藥物過敏、破損、結核、腫瘤等禁用。

6、推拿治療手法

推拿治療手法有:①松解類手法;②整復類手法。


(二)中藥辨證治療

1、風陽上擾證

治法:平肝潛陽,滋養(yǎng)肝腎。

方藥:天麻鉤藤飲。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、黃芩、梔子、益母草、牛膝、杜仲、桑寄生、茯神、夜交藤。

2、痰濁中阻證

治法:燥濕祛痰,健脾和胃。

方藥:半夏白術天麻湯。半夏、白術、天麻、生姜、大棗、甘草。

3、氣血虧虛證

治法:補養(yǎng)氣血,健運脾胃。

方藥:歸脾湯。黃芪、人參、白術、當歸、龍眼肉、茯神、遠志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甘草。

4、肝腎陰虛證

治法:滋養(yǎng)肝腎,養(yǎng)陰填精。

方藥:左歸丸。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藥、枸杞子、菟絲子、鹿角霜、牛膝、龜板膠。

5、痰瘀阻竅證

治法:活血化痰,通絡開竅。

方藥:滌痰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。膽南星、半夏、枳實、茯苓、陳皮、石菖蒲、竹茹、麝香(沖服或白芷代)、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川芎、紅花、牛膝、蔥白、生姜、大棗。


(三)對癥治療

必要時根據(jù)病情選擇活血化瘀、擴張血管、營養(yǎng)神經(jīng)等藥物對癥治療。


四、療效評價

(一)療效評定標準

1、選用《頸性眩暈癥狀功能評估量表》(王楚懷,卓大宏.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[J].中國康復醫(yī)學雜志,1998,13(6):245—247.),其中眩暈16分,頸肩痛4分,頭痛2分,全表滿分為22分,并根據(jù)治療前后評分計算療效指數(shù)。療效指數(shù)= (治前癥狀積分一治后癥狀積分)÷治前癥狀積分×100%。

2、療效標準  臨床痊愈:主要癥狀積分減少≥95%以上。顯效:主要癥狀積分減少≥70%,<95%。有效:主要癥狀分減少≥30%,<7O%。無效:主要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O%。


(二)評價方法《頸性眩暈癥狀功能評估量表》(滿分共22分)

1、眩暈(16分)

A、程度  8分:無癥狀;

       6分:輕度眩暈,可忍受,可正常行走;

       4分:中度眩暈,較難受,尚可行走; 

       2分:重度眩暈,極難受,行走困難,需扶持或坐下;

       0分:劇烈眩暈,幾乎無法忍受,需臥床。

B、頻率  4分:無癥狀;

       3分:每月約1次;

       2分:每周約1次;

       1分:每天約1次;

       0分:每天數(shù)次。

C、持續(xù)  4分:無癥狀;

       3分:幾秒~幾分鐘; 

       2分:幾分鐘~1小時;

       1分:幾小時; 

       0分:1天或以上


2、頸肩痛(4分)

      4分:無癥狀;

       3分:輕度,可忍受;

       2分:中度,較難受;

       1分:重度,極難受;

       0分:劇烈,幾乎無法忍受。


3、頭痛(2分)

      2分:無癥狀;

       1.5分:輕度,可忍受;

       1分:中度,較難受;

       0.5分:重度,極難受;

       0分:劇烈,幾乎無法忍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