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视频在线播放,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|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搬运

運用甘草湯臨證經(jīng)驗體會

責任編輯:梅州市第二中醫(yī)醫(yī)院 發(fā)布時間:2018-11-16 09:56:42 瀏覽次數(shù):

炙甘草湯是《傷寒論》治療“心動悸,脈結(jié)代”的名方。現(xiàn)就臨證運用體會經(jīng)驗略述如下。

1、炙甘草湯氣血陰陽俱補

仲景《傷寒論》及教材,炙甘草湯均列為補益劑,有的載入補血劑中,有的納入氣血雙補劑。全方由九味藥組成:炙甘草 12g,生姜9g,桂枝 9g,人參 6g,生地黃 50g,阿膠 6g,麥門冬 10g,麻仁10g,大棗 10 枚。組方理法嚴謹,陰陽合和協(xié)調(diào)。方中炙甘草具有“通經(jīng)脈,利血氣”的功效,為方中主藥,故以之為名方;輔以生地、阿膠養(yǎng)心血,麥冬滋心陰,麥冬與生地配伍補血之效增強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就有應(yīng)用生地和麥冬熬成膏后治療血虛的記載;人參、大棗益心氣,補心氣而能補心陰;同時用麻仁潤血脈,且麻仁與阿膠相伍,又增加了滋陰生血之力,合主藥以益心氣而養(yǎng)心血;佐以桂枝、生姜,性味辛溫而溫心陽通經(jīng)脈;加白酒同煎,更增強通陽復脈之效;

姜棗重用調(diào)和陰陽,使氣血流通,脈象復常。本方的方劑組成可分為陰、陽、氣、血四組。其陰藥為生地、阿膠、麥冬、麻仁;陽藥為桂枝、生姜;氣藥為人參、大棗;養(yǎng)血藥為地黃、阿膠。全方配合,養(yǎng)心陰,通心陽,益心氣,補心血。誠如王綿之所說:“它溫陽而不燥,補氣而不壅,滋陰補血而不膩,陰陽互相配合,氣血互相配合,能夠強心復脈,所以它是個氣血陰陽俱補的方劑。”《千金方》因其治心脈失常,故又名“復脈湯”。


2、臨證可據(jù)其氣血陰陽偏頗而調(diào)適

清代喻嘉言謂此方為“治邪少虛多,脈結(jié)代之圣方”,這里的“邪少虛多”即指氣(陽)陰(血)而言,即炙甘草湯所用治的心悸證必須是虛損證候。曾勝主任臨證時遵其要旨,對風心病(二尖瓣狹窄、閉鎖不全)、冠心病、肺心病、高心病等所致的心律失常、早搏、及其他室性早搏、房顫等療效滿意。要點是以虛為主,氣虛血弱,心神失養(yǎng),心動悸,脈象或結(jié)脈或促脈,甚或代脈,或參差不調(diào),或細小虛數(shù),舌苔薄,甚或無苔,舌質(zhì)嫩,或淡嫩不澤,或瘀點,瘀斑,舌暗或紫等。若痰食阻滯、瘀血凝結(jié)、水氣凌心、汗出陽虛之心動悸、脈結(jié)代,非此一方所能概治,故另選它方。臨證時,必須充分注意陰陽之間的相互關(guān)系而加以靈活運用。患者偏于心氣不足,心悸氣短,當以炙甘草為君,重用人參;若偏于陰血虛損,可以把地黃、麥冬重用;心陽不足者,桂枝、生姜重用。對溫熱病后期陰虛引起的心悸,當用吳鞠通加減復脈湯,減去方中溫陽、助陽的藥。因溫病后期長時間高燒消耗了真陰,病變以陰虛、氣虛為主;其后吳氏還擬訂了一甲復脈湯、二甲復脈湯、三甲復脈湯,方皆出于仲景,但又有異于仲景,其匠心獨運可見。由于本方益氣養(yǎng)血,滋陰和陽,扶正祛邪,所以臨床上還可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、腦震蕩后遺癥、肩周炎、復發(fā)性口瘡、眼斜視等,其適應(yīng)證廣泛的原理是該方具備了陰陽調(diào)節(jié)的三個特征:即固本性、二相性和整體性,所以針對廣泛,專一性小。


3、關(guān)于藥量輕重問題

原方中炙甘草用量為四兩(12g),確定了主藥的位置,仲景方中甘草用至四兩的還有甘草瀉心湯,這里的甘草也是主藥,《傷寒論》中凡是作為君藥、主藥的甘草的用量都大。這兩個方中的甘草都是益氣的功效。臨床實踐證明,大劑量比小劑量效果好。曾勝主任用炙甘草一般為 10~15g,亦常取效。方中大棗用至 30 枚,居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諸方用大棗之冠。而本方中藥味用量之中堪與比肩者,惟生地黃 30g,大棗“補少氣、少津液”(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),生地黃“主傷中,逐血痹”(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),“通血脈,利氣力”(《名醫(yī)別錄》)。大棗、生地黃為輔助甘草“通經(jīng)脈,利血氣”。岳美中指出:“此方以膠、麥、麻、地、草、棗為補益營血,以參、棗、桂、酒為補益衛(wèi)氣,使陽行陰中,脈得以復,則已有領(lǐng)會。唯用陰藥則大其量,而陽藥用量反不及其半,這正是關(guān)鍵處。陰藥非重量,則倉卒間無能生血補血,但陰本主靜。無力自動,必須借陽藥主動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,才能上入于心,催動血行,使結(jié)代之脈去,動悸之證止。”因此,他主張生地黃重用48g,加水酒濃煎,汁多氣少,就可濡潤血脈,滑利而不滯。另王笈等報道:本方生地黃、麥冬劑量較小時,對心臟血管的擴張有抑制作用,然而對期前收縮的療效,在很大程度上和生地用量有關(guān)。對一般較輕的期前收縮,使用一般劑量或可有效,但對頑固而頻繁的期前收縮效果較差,其原因是生地用量不足。當生地量增大到75~100g,對頑固而頻繁的期前收縮患者用藥 10 天后即可收效。曾勝主任在使用生地達 30g 左右時,每見腹瀉之苦。囑令生地先煎 30 分鐘以上,再入它藥或加入炒山楂 30g 同煎,可收脈律復整而不致瀉之效。


4、注意水酒同煎法

《傷寒論》原方中載:“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水酒同煎,十五升而取三升,乃文火久煎,候其藥力盡出,取濃汁原味之意。”而今以水煎而舍清酒,似嫌不合仲師原義,影響療效的發(fā)揮。一是取清酒(亦可用黃酒)作為使藥,能貫通百脈,流通氣血,使經(jīng)絡(luò)流貫,引諸藥更好的發(fā)揮作用。一是把酒作為一種較好的溶媒,在一定的溫度下,使諸藥中有效的成分盡可能溶解出來,至取得三升時,清酒已揮發(fā)將盡,可見酒對藥物起一個溶媒作用。正如清代醫(yī)家柯韻伯說:“地黃麥冬得酒良。”


5、麻仁、棗仁之爭論

炙甘草湯中用麻仁,還是應(yīng)為棗仁尚存爭議。因為是治心動悸、脈結(jié)代的方劑,顯然棗仁養(yǎng)心安神療效顯著。周鳳梧將方中的麻仁常改為柏子仁或加酸棗仁,效果更好。心悸甚者,還可加入琥珀、朱砂(合為末沖服)等重鎮(zhèn)安神藥。關(guān)于改用棗仁和柏子仁,王綿之指出: “這里面就是個寒溫的不同。棗仁清虛熱,但是本身并不涼,這是因為可以補肝膽,所以可以清虛熱。柏子仁是涼的,可以清心熱。這里用棗仁可以補、可以潤,還可以補脾養(yǎng)心。”曾勝主任在臨證時常常柏子仁與酸棗仁等量并用,采瀉南補北之法,取水火共治之意,每獲良效。

 

醫(yī)師:王國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