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中醫(yī)診療方案
中醫(yī)病名:肺癌病(TCD編碼:BNAF10)
西醫(yī)病名:原發(fā)性支氣管肺癌(ICD-10編碼:C34.900)
一、診斷
(一)疾病診斷
1.中醫(yī)診斷標準
參照2014年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出版的《惡性腫瘤中醫(yī)診療指南》中的相關內(nèi)容。
2.西醫(yī)診斷標準
參考《原發(fā)性肺癌診療規(guī)范(2018年版)》(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員會,2018年)。
肺癌的診斷多依據(jù)臨床表現(xiàn)、影像學檢查、病理學和細胞學檢查以及血清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,其中病理學、細胞學檢查結(jié)果是診斷肺癌的金標準。
(二)證候診斷
1.氣陰兩虛證:咳嗽有痰或無痰、神疲乏力、汗出氣短、口干發(fā)熱、午后潮熱、手足心熱、有時心悸,舌質(zhì)紅苔薄或舌質(zhì)胖有齒痕,脈細。
2.肺脾氣虛證:久嗽痰稀、胸悶氣短、神疲乏力、腹脹納呆、浮腫便溏,舌質(zhì)淡苔薄,邊有齒痕,脈沉細。
3.肺郁痰瘀證:咳嗽不暢,咳痰不爽,胸悶氣急或胸肋背痛,痰中帶血,大便秘結(jié)。舌質(zhì)暗紅,有瘀斑(點),苔黃或白膩,脈弦。
4.陰虛痰熱型:咳嗽痰少,痰中帶血,或干咳無痰,胸悶氣促,心煩失眠,口干,尿赤,大便秘結(jié),潮熱盜汗。舌質(zhì)紅,苔少或薄黃,脈細數(shù)。
二、治療方法
(一)辨證論治
1.氣陰兩虛證
治法:益氣養(yǎng)陰,化痰散結(jié)
(1)推薦方藥:生脈散(《醫(yī)學啟源》)加減。太子參、沙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百合、黃芪、元參、浙貝、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等。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(包括中藥注射劑)。
(2)針刺治療
選穴:太淵、肺俞、膏肓、三陰交、膻中、足三里、脾俞。
操作:太淵、肺俞、膏肓、脾俞施以捻轉(zhuǎn)補法,針后可加灸。足三里、三陰交施以提插捻轉(zhuǎn)補法,膻中施以呼吸補法,留針30分鐘,間歇行針。
(3)中藥泡洗技術
根據(jù)患者證候特點選用益氣養(yǎng)陰中藥隨證加減,煎煮后,洗按足部,每日1次,每次15~30分鐘。
(4)飲食療法
宜進食益氣養(yǎng)陰的食品,如:百合、蓮子、桂圓、紅棗、山藥、黑木耳、瘦肉、魚肉等。食療方:皮蛋瘦肉粥、桂圓山藥羹。
2.肺脾氣虛證
治法:健脾補肺,益氣化痰
(1)推薦方藥:六君子湯加減。生黃芪、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清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生苡仁、川貝、杏仁等。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(包括中藥注射劑)。
(2)針刺治療
選穴:脾俞、足三里、肺俞、膏肓、太淵、氣海。便溏者加關元、命門。
操作:針刺得氣后,進行捻轉(zhuǎn)之補法,留針30分鐘,并間歇行針,針后可艾條灸約30分鐘。
(3)中藥泡洗技術
根據(jù)患者證候特點選用健脾補肺,益氣化痰類中藥隨證加減,煎煮后,洗按足部,每日1次,每次15~30分鐘。
(4)飲食療法
宜進食健脾補肺的食品,如:蓮子、桂圓、紅棗、山藥、茯苓、薏米、銀耳、百合等。
3. 肺郁痰瘀證
治法:清肺除痰,化瘀散結(jié)。
(1)推薦方藥:葦莖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 加減。葦莖、桃仁、冬瓜仁、杏仁、仙鶴草、苡仁、夏枯草、元胡、貝母、莪術等。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(包括中藥注射劑)。
(2)針刺治療
取穴:內(nèi)關、公孫、膻中、膈俞、血海、三陰交。
操作:內(nèi)關、公孫、膈俞、血海施以捻轉(zhuǎn)瀉法。膻中施以呼吸瀉法。三陰交施以提插捻轉(zhuǎn)平補平瀉法。留針30分鐘,間歇行針。
(3)中藥泡洗技術
根據(jù)患者證候特點選用清肺除痰,化瘀散結(jié)類中藥隨證加減,煎煮后,洗按足部,每日1次,每次15~30分鐘。
(4)飲食療法
宜進食活血化瘀的食品,如:山楂、芹菜、大白菜、白蘿卜、生姜、大蒜類。
4.陰虛痰熱證
治法:滋腎清肺,豁痰散結(jié)。
(1)推薦方藥: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。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術、黨參、生苡仁、杏仁、瓜蔞、黃芩、葦莖、金蕎麥、魚腥草、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等。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(包括中藥注射劑)。
(2)針刺治療
取穴:內(nèi)關、公孫、天突、膈俞、血海、豐隆、陰陵泉、足三里。
操作:內(nèi)關、公孫、膈俞、血海施以捻轉(zhuǎn)瀉法。天突施以呼吸瀉法,至喘憋平緩為度。豐隆、陰陵泉施以提插捻轉(zhuǎn)瀉法。足三里施以提插捻轉(zhuǎn)補法。留針30分鐘,間歇行針。
(3)中藥泡洗技術
根據(jù)患者證候特點選用清熱化痰,袪濕散結(jié)類中藥隨證加減,煎煮后,洗按足部,每日1次,每次15~30分鐘。
(4)飲食療法
宜進食清熱化痰,袪濕散結(jié)的食品,如:白蘿卜、百合、山藥、銀耳、蓮藕、黑木耳、雪梨、蜂蜜等。
(二)其他中醫(yī)特色療法
1. 足浴法(中藥泡洗法)
適應癥:手足綜合征或化療導致手足麻木不仁。
基本方:桂枝15g,熟附子10g,川芎15g,紅花10g,細辛5g,路路通20g,白芍20g。
操作方法:研末,每次取50g,加開水1500ml沖兌攪拌,待水溫合適后洗/浸足部約20分鐘,每日一次。或直接取中藥飲片煎水浸泡足部。
注意事項:避免燙傷。
2. 貼敷療法
(1)穴位貼敷
貼敷材料:納米穴位貼(腫瘤貼)
選穴:定喘、肺俞、膻中、天突
操作:常規(guī)消毒后將穴位貼貼敷在相應穴位上,每次8-12小時,每日1次。
禁忌:皮膚過敏、潰瘍、濕疹者禁用。
(2)中藥貼敷
處方:雙黃散結(jié)散——黃柏30g、苦參20g、大黃20g、乳香30g、沒藥30g、蒲公英20g、莪術20g、三棱10g,冰片30g。
適應癥:癌腫靠近體表及有疼痛患者。
功效:清熱解毒散結(jié)。
操作方法:食醋+蜂蜜調(diào)成糊狀,外敷患處,每次4-6小時,qd
3. 耳穴壓豆(王不留行籽)
主要用于宣肺止咳,化痰平喘。選穴:肺、氣管、腎上腺、內(nèi)分泌、神門、脾。
操作方法:常規(guī)皮膚消毒待皮膚干后左手托住耳廓,右手持鑷子或蚊式鉗將預先準備好的貼籽膠布貼于已選好的穴位上,貼壓牢固,按壓片刻。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~4次,每次10~20下或1~2分鐘。按壓強度以能耐受為度,一般可產(chǎn)生酸麻脹痛等感覺,貼籽一般保留3~5天,亦可根據(jù)病情靈活掌握,每次貼壓一側(cè)耳廓,左右耳交替貼壓,5~10次為一療程。
禁忌:外耳有炎癥,如濕疹、潰瘍、凍瘡等情況禁用;孕婦及伴有嚴重器質(zhì)性病變患者慎用。
4.中藥封包
處方:消水方(大黃100g 芒硝250g研末)封包外敷
功效:利水消腫
適應癥:胸水、腹水及體表水腫患者
5. 中藥熱熨
處方:萊菔子50g、吳茱萸50g、小茴香30g、艾葉20g、大腹皮50g、厚樸50g
功效:溫經(jīng)散寒,行氣消脹
適應癥:用于氣滯、虛寒性病證(腹痛、腹脹、嘔吐、泄瀉)
操作:將上藥混合,研成粗末,裝入布袋,將藥包及 1 小杯水放入微波爐,設中高火加熱 2 ~ 3min( 達 60 ~70℃ ) 后取出。協(xié)助患者取平臥位,必要時屏風遮擋及注意保暖,在患者腹部涂少量石蠟油或凡士林,試溫合適( 約 45℃ ) 后,將中藥包置于患者腹部,以適當力度來回推熨或回旋運轉(zhuǎn)。用力均勻,開始時推熨速度宜稍快,隨著藥包溫度逐漸下降,慢慢地減慢推熨速度。待熱度降至舒適溫度( 40℃ ) 時,將藥包直接熱敷在神闕穴( 肚臍) 上,每次 15 ~20min,藥包冷后及時更換或加熱,每日1-2次。
6. 中醫(yī)診療設備
中醫(yī)定向透藥療法
適應癥:癌痛、骨轉(zhuǎn)移疼痛、體表癌腫等。
功效: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(jié)、抗炎鎮(zhèn)痛。
操作方法:患者取合適體位,暴露治療部位;打開電源開關,將2塊浸有藥液的電極板貼于治療部位,啟動輸出,調(diào)節(jié)電流強度,至患者耐受為宜(具體操作見儀器說明書);治療結(jié)束,取下電極板,擦干局部皮膚,觀察皮膚情況。
注意事項:治療部位有金屬異物者、帶有心臟起搏器者慎用此治療方法;同一輸出線的兩個電極不可分別放置于兩側(cè)肢體;治療部位皮膚出現(xiàn)紅疹、疼痛、水皰等,應立即停止治療并通知醫(yī)生,配合處置。
(三)運動康復
可根據(jù)患者卡氏評分情況酌情采用走步、踏車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方法。
(四)西藥治療
參考《原發(fā)性肺癌診療規(guī)范(2018年版)》(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員會,2018年)。根據(jù)患者的臨床分期,分別應用手術、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、靶向治療等方法;對于不能或不愿接受前述方法治療的患者,根據(jù)病情進行對癥支持治療。
(五)護理調(diào)攝要點
1.專科調(diào)理
根據(jù)腫瘤專科特點,開展口腔護理、呼吸道護理。
2.情志調(diào)理
加強疾病常識宣教,重視情志護理,避免情志刺激,保持心情舒暢。
(六)其他診療技術
1、體外高頻熱療
適應癥:1)除頭部以外的惡性實體腫瘤均可應用;2)配合放化療協(xié)同治療惡性腫瘤、增效減毒;3)對腫瘤引起的癌痛進行局部照射治療;4)治療惡性胸腹水;5)用于各類慢性炎癥的治療。
療程:每次45min,每天一次,7-10次/療程,兩療程間隔14天,一般做2-3個療程。
2、毫米波治療
適應癥:
1)放化療前治療:保證腫瘤放化療治療進度,提高療效;
2)放化療隨程治療:減低放化療毒副作用,增強治療效果;
3)放化療后治療:增強免疫靶向性,減少腫瘤轉(zhuǎn)移幾率;
4)減輕放射性損傷,緩解癌性疼痛,促進傷口愈合;
5)提高淋巴細胞免疫活性;
6)骨髓抑制的干預:刺激造血細胞,預防和治療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、血小板、血紅蛋白減少;
7)增加食欲,緩解呃逆,促進睡眠,消除疲勞。
8)腫瘤患者恢復期康復治療。
療程:連續(xù)7-14天為1療程,上下午各一次,每次不低于30min。兩個療程間隔14天,一般做2-3療程。
3、中藥膏方:
①升血調(diào)元膏
功效:益氣補血,升血調(diào)元
主治:放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、血小板減少、貧血者;腫瘤患者增強免疫力。
②健脾生髓方
功效:健運脾胃,生髓調(diào)元
主治:化療后血小板減少、納差者。
③金匱統(tǒng)元方
功效:脾腎雙補、和胃降逆
主治:腫瘤相關性貧血,改善腫瘤相關性疲乏,腫瘤食欲減退。
④益氣固元膏
功效:益氣扶正,固本培元
主治:放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、血小板減少、貧血者;長期放化療所致身體虛弱;免疫力低下者。
⑤旋覆代赭方
功效:降逆化痰,益氣和胃
主治:化療后惡心嘔吐者;腫瘤相關性惡心嘔吐者;頑固性呃逆者。
三、療效評價
參照2015年《中藥新藥治療惡性腫瘤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》進行制定。
(一)評價標準
1.中醫(yī)證候
觀察中醫(yī)藥治療對患者臨床癥狀,如咳嗽、咯痰、胸悶、氣短、疲乏無力、食欲不振等中醫(yī)證候的改善情況。
評定指標:中醫(yī)癥狀根據(jù)臨床觀察分為4級:(0)無癥狀、(1)輕度、(2)中度、(3)重度,治療情況根據(jù)根據(jù)癥狀出現(xiàn)的情況記錄。詳見附件1。
評價方法: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情況比較(療前/療后)。
顯效:癥狀消失,或癥狀積分減少≥2/3。
有效:癥狀減輕,積分減少≥1/3,≤2/3。
無效:癥狀無減輕或減輕<1/3。
2.生存質(zhì)量
觀察中醫(yī)藥對患者生活質(zhì)量的影響,治療前后行生活質(zhì)量判定。
評定指標:卡氏評分,詳見附件2。
評價方法:治療前后癥評分情況比較。
顯效:治療后比治療前提高20分以上。
有效:治療后比治療前提高10分以上。
穩(wěn)定:治療后比治療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沒有變化。
無效:治療后比治療前下降。
3.客觀療效
觀察中醫(yī)藥治療對患者的瘤體變化。
評定標準:
a.目標病灶的評價
CR完全緩解:所有目標病灶消失,至少維持4周。
PR部分緩解: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減少30%,至少維持4周。
PD病變進展: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%或出現(xiàn)新病灶。
SD病變穩(wěn)定(stable disease):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有減少但未達PR或有增加但未達PD。
b.非目標病灶的評價:
CR完全緩解:所有非目標病灶消失和腫瘤標志物恢復正常。
IR/SD未完全緩解(incomplete response)/病變穩(wěn)定:一個或多個非目標病灶持續(xù)存在和/或腫瘤標志物高于正常。
PD病變進展:出現(xiàn)新病灶和/或非目標病灶明確進展。
(二)評價方法
對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變化情況,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評價:
1.中醫(yī)證候
中醫(yī)證候參照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》的肺癌中醫(yī)證候標準進行評價。
2.生存質(zhì)量
主要采用KPS評分評價,也可以通過觀察美國肺癌生存質(zhì)量量表(FACT-L4.0版)、ECOG評分等作為參考。
3.客觀療效
瘤體變化采用國際通用RECIST評價標準(1.1版)進行評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