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视频在线播放,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|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51吃瓜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搬运

當前位置: 首頁 >> 特色專科 >> 中醫(yī)特色

眩暈中醫(yī)治療

責任編輯:mzszyyy 發(fā)布時間:2011-08-25 10:43:35 瀏覽次數(shù):

    眩暈是由于由于情志、飲食內(nèi)傷、體虛久病、失血勞倦及外傷、手術(shù)等病因,引起風、火、痰、瘀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,清竅失養(yǎng)為基本病機,以頭暈、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的一類病證。眩即眼花,暈是頭暈,兩者常同時并見,故統(tǒng)稱為“眩暈”,其輕者閉目可止,重者如坐車船,旋轉(zhuǎn)不定,不能站立,或伴有惡心、嘔吐、汗出、面色蒼白等癥狀。

    治療
     1.中藥治療
      (1)肝陽上亢:眩暈伴面紅目赤,口苦易怒,重者肢麻震顫,眩暈欲仆,頭痛,語言不利,惡心嘔吐,舌紅苔黃,脈弦數(shù)。
      治法:平肝潛陽。
      方藥:天麻10克、鉤藤10克、石決明30克、生牡蠣30克(先煎)、代赭石30克(先煎)、川牛膝10克、益母草10克、黃芩10克、山梔10克、杜仲10克、桑寄生12克、茯神12克。
      (2)痰濁中阻:眩暈伴頭重昏蒙,胸悶乏力,納呆,或時吐痰涎,苔濁膩,脈滑。
      治法:祛痰健脾。
      方藥:半夏10克、白術(shù)10克、天麻10克、橘紅10克、茯苓10克、生姜2克、大棗6克、甘草6克。
      (3)淤血內(nèi)阻:眩暈伴頭痛,痛有定處,心悸煩悶,疲倦乏力,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,脈弦澀或細澀。
      治法:活血祛淤生新。
      方藥:當歸15克、生地15克、桃仁6克、紅花6克、赤芍6克、枳殼10克、柴胡6克、桔梗6克、川芎6克、牛膝6克、天麻6克。
      (4)腎精不足:眩暈伴耳鳴,遺精,腰膝酸軟,精神萎靡,舌嫩紅,少苔或無苔,脈細弱。
      治法:補腎填精。
      方藥:黨參15克、熟地12克、茯苓12克、天冬12克、麥冬12克、柴河車10克、龜板15克(先煎)、杜仲12克、牛膝12克、黃柏6克、菟絲子10克、枸杞子10克、山萸肉10克、女貞子10克、早蓮草10克。
      (5)氣血虧虛:眩暈在活動后加重,神疲氣短,面色少華,納差,舌質(zhì)淡胖,脈細或虛大。
      治法:益氣養(yǎng)血健脾。
      方藥:人參15克(另煎兌人)、黃芪25克、當歸12克、白術(shù)12克、茯苓10克、川芎12克、白芍12克、地黃12克、肉桂6克、牛膝12克、炙甘草10克。

     2.針刺治療:主穴:風池(雙)、百會、印堂、合谷(雙)、人中、安眠(雙)、太沖。配穴:惡心伴嘔吐者,加內(nèi)關(guān)、神門、足三里;耳鳴加翳風、聽宮、率谷、中渚。 
      (1)體針:肝陽眩暈急性發(fā)作可針刺太沖穴,瀉法。氣血虛眩暈,可選脾俞、腎俞、關(guān)元、足三里等穴,取補法或灸之。肝陽上亢者,可選用風池、行間、俠溪等穴,取瀉法。兼肝腎陰虧者,加刺肝俞、腎俞用補法。痰濁中阻者,可選內(nèi)關(guān)、豐隆、解溪等穴,用瀉法。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(fā)作均可艾灸百會穴。
      (2)耳針:選用腎、神門、枕、內(nèi)耳、皮質(zhì)下。每次取2。3穴,中、強刺激,留針30分鐘,間歇捻針。每日1次,5—7日為1個療程。
      (3)頭針:選雙側(cè)暈聽區(qū),每日1次,5~10日為1個療程。

     3.飲食治療
      (1)天麻燉豬腦:天麻10克,豬腦1個洗凈,同放燉盅內(nèi),加水適量,隔水燉熟服食。用于治肝陽上亢眩暈。
      (2)五月艾煮雞蛋:五月艾生用45克,黑豆30克,雞蛋2個,加水共煲熟服食。用于治血虛眩暈。
      (3)羊頭黃芪湯:羊頭1個(包括羊腦),黃芪20克,水煎服食。用于治腎精不足眩暈。
      忌食物品:
      蜂蜜:性平,味甘,雖有補中益氣的作用,但有黏膩壅滯之弊。因此,體虛眩暈者食之頗宜,但痰濁中阻眩暈之人則忌食之。
      大棗:性溫、味甘,能補氣益血,氣血不足眩暈者相宜。但大棗滋膩助痰。《醫(yī)學入門》中認為“多食動風”。對痰濁中阻眩暈者,食之則加重痰濕,故當忌之。
      辣椒:《食物宜忌》說它“辛苦,大熱”,故易耗陰助熱上火。《藥性考》中指出:“辣椒,多食眩旋,動火故也。”這說明對肝陽上亢,肝火過旺,包括高血壓病的眩暈者,應忌食之。
      荔枝:性溫,味甘酸。《玉楸藥解》認為:“荔枝,甘溫滋潤。”《本草綱目》中曾說:“火病人尤忌之。”古人還認為:食荔枝肉過多會醉人,有頭昏、惡心、乏力感,這是由于吃得太多,在體內(nèi)引起糖代謝紊亂。因此,對肝火眩暈和痰濁眩暈之人,法當忌食。
      黃精:《本草便讀》中記載:“黃精,為滋膩之品,若脾虛有濕者,不宜服之,恐其膩膈也。”《本草正義》亦說:“有濕痰者弗服。”因此,痰濁中阻,清陽不升之眩暈者,切勿食之。
      芥菜:雖有豁痰利氣作用,但易生熱助火。《本草衍義》中說:“多食動風。”《本草綱目》亦云:“久食則積溫成熱,辛散太甚,耗人真元,肝木受病,昏人眼目。”因此,肝火內(nèi)熾,肝陽上亢眩暈者忌食。
      檳榔:為破氣耗氣食物。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中早有告誡:“病屬氣虛者忌之。凡陰陽兩虛,中氣不足,……悉在所忌。”故凡氣血不足,體弱之人的眩暈者,切勿服食。
      蘿卜纓 :即蘿卜葉。能理氣、消食,又易耗氣傷正。所以,《飲片新參》中告誡:“氣虛血弱者禁用。”因此,體弱多病,氣血不足眩暈者,法當忌之。
      荷葉:性平,味苦澀,雖能“上清頭目之風熱,止眩暈”的功效,但對氣血不足眩暈者,又當忌之。正如《本草從新》所言:“升散消耗,虛者禁之。”
      此外,體虛眩暈者還應忌食蔥、姜、辣椒、胡椒、桂皮、蘿卜、茶葉、白酒等辛辣香燥、破氣耗氣之物;痰濕型眩暈者還應忌食桂圓、肥肉、黃芪、鵝肉等滋膩助濕生痰之品;肝陽型眩暈者還應忌食狗肉、公雞、辣椒、肉桂、人參、川芎、紫河車等甘溫辛辣助熱上火的食物。
    眩暈食療方
     1.將枸杞15克、紅棗10枚加水煮30分鐘,將雞蛋2個打破調(diào)入煮熟,早晚兩次服用。可補養(yǎng)氣血、增強體質(zhì),對貧血、慢性肝炎、肺結(jié)核等慢性病所致頭暈眼花、精神恍惚、視力減退、夜尿增多有療效。
     2.將雞肉250克、首烏、當歸、枸杞各20克加水共煮,食肉飲湯。可補血養(yǎng)肝,治療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、眼花。
     3.將牛肝100克切成片,與枸杞30克加水共煮,食牛肝飲湯,每日一劑。可補血養(yǎng)肝,治療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、眼花。
     4.甘菊粳米粥:取甘菊新鮮嫩芽或者幼苗15~30克,洗凈,與粳米60克、冰糖適量煮粥,早晚餐服用,每日1次,連服7日。適用于高血壓、肝火亢盛之眩暈。
     5.芹菜苦瓜湯:芹菜500克、苦瓜60克,同煮湯飲用。或用芹菜250克、苦瓜30克,用沸水燙2分鐘,切碎絞汁,加砂糖適量,開水沖服,每日1劑,連服數(shù)日。適用于高血壓、陰虛陽元之眩暈。
     6.葛根粳米粥:鮮葛根適量洗凈切片,沙參、麥冬各20克,經(jīng)水磨后澄取淀粉,曬干,每次用葛根沙參麥冬粉30克與粳米60克煮粥吃,每日一劑,可以常食。適用于高血壓陰陽兩虛之眩暈。
     7.車前粳米粥:車前子15克(布包)煎水去渣,入粳米60克煮粥,玉米粉適量用冷水溶和,調(diào)入粥內(nèi)煮熟吃,每日1劑,常吃。適用高血壓痰濕壅盛之眩暈。
     8.烏雞粳米粥:烏雞1只剖洗干凈,濃煎雞汁,黃芪15克煎汁,與粳米100克共煮粥,早晚趁熱服食。用于氣血兩虧之眩暈患者。
     9.荔枝粳米粥:荔枝肉50克,山藥10克、蓮子10克加入適量水同煎煮至軟爛時再放入大米250克,煮成粥即可。日服2次,用于脾虛血虧之眩暈者。 
     10、龍眼雞子粥:龍眼肉50克、雞蛋1只、棗30枚,加粳米適量同煮常服,用于氣血不足之眩暈患者。
     11、人參粳米粥:人參粉(片)3克,同粳米100克加清水適量同煮成粥,再把熬成汁的冰糖徐徐加入粥中,攪勻即成。用于中氣不足、清陽不升之眩暈患者。

 

 梅州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  內(nèi)科 江漢奇